學院簡介

1. 曆史沿革

電子工程系

1992年成立電子工程系,簡稱“電子”

1999年計算機專業分出,組建計算機系

2002年升本科,2003年遷入松山湖校區

電子工程學院

2008年6月更名電子工程學院,簡稱“電子”

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

2016年7月更名電子工程與智能化學院,簡稱“電智”

2021年12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離,組建國際微電子學院

太阳成集团tyc234cc

2023年粵港機器人學院、西門子智能制造學院分離,組建工程師學院

學院更名太阳成集团tyc234cc,簡稱“電智”

2. 本科專業建設曆史及現狀

通信工程專業:2002年學校首批開設的本科專業之一,2011年與中興通訊合作成立全校第一個産業學院--中興通訊學院,2012年獲批廣東省特色專業,2013年獲批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全校唯一),2015年獲批廣東省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2020年通過IEET認證。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2年學校首批開設的本科專業之一,2009年獲批國家特色專業(全校唯一),2010年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2020年入選國家一流專業,2021年底分離組建國際微電子學院。

自動化專業:2013年開辦,2013年與西門子合作共建西門子自動化學院,2020年入選廣東省重點專業,2021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2003年開辦,2022年獲批廣東省一流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11年開辦,2022年廣東省重點專業建設通過驗收。

機器人工程專業(粵港機器人學院):2015年與香港科技大學、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産業基地等共建的産業學院,2020年獲批廣東省現代産業學院,2021年底獲批國家首批現代産業學院。2023年4月分離組建卓越工程師學院。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西門子智能制造學院):2018年與西門子共同組建的産業學院,2020年獲批廣東省現代産業學院,2021年底獲批國家首批現代産業學院。2023年4月分離組建卓越工程師學院。

電智學院現有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自動化4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近1700人。

3.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08人,包括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36人。80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74人,另有在站博士後5人。

4. 教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特色

學院聚焦立德樹人,本着“服務需求,擔當使命,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對新經濟新業态對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能力需求,學院構建了“三全育人”、“五育并舉“育人體系,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學生工作為主體,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全力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質量成長發展計劃,推動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全鍊條培養機制。

學院通過産教深度融合,校企全方位合作,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與實踐,企業全方位深層次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完善了”厚基礎、強實踐“的人才培育方案,夯實數學物理以及專業核心基礎;通過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共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近年來學院現代産業學院建設成效顯著,孵化2個國家級現代産業學院,成為全國現代産業學院的标杆學校(全國首批49所高校獲批50個)。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獲國家首批一流課程認定1門、省一流課程認定4門、省精品課程1門、省規劃教材1部,省級教學團隊1個。

5. 實踐教學平台及學科專業競賽

學院實踐教學條件優越,建有3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移動通信、自動化),以及電工電子、通信工程、光電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共5個實驗教學中心,形成了以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實驗室為基礎的結構層次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實驗室體系,支撐本院4個本科專業的實驗教學以及全校部分電類公共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學院共有38間實驗室,總面積4147㎡。在校外建有1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廣東省大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日本電産、中興通訊、盛雄激光)以及50多個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

學院設置7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近千平米場地,配備專職指導教師和實驗條件,實施“競賽進階四步走計劃”,通過各種學科專業競賽,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實踐能力。近3年,我院學生在“互聯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CON、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5G技術大賽各類競賽獎項239項,其中國家級59項,省級180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我校獲全國一等獎數量連續4屆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國機器人競賽指數中(2015-2022年),學校是廣東省唯一A+高校(全國共17個)。

6. 學生發展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本科新生中實施導生制度,積極探索“朋輩育人”;通過學生會、團委和班級社團等機構鍛煉實施“學生骨幹培養計劃”;開展培苗、育苗、壯苗、卓越的黨員發展計劃;對意向考研的學生,推行“大一啟蒙指導、大二準備指導、大三複習指導、大四應試指導”的考研上岸計劃;對意向成為卓越工程師的學生,實施“競賽進階四步走計劃”和“本科就業無憂計劃”;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個性化發展計劃。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考研工作,設有考研專用自習室,安排導師為學生考研提供指導,舉行考研分享會,營造良好的考研氛圍。近3年來,學院應屆生考研錄取人數約340人,近幾年考研錄取率11-14%左右。錄取院校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福州大學、鄭州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

7. 科學研究及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東莞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學校建設新型高水理工科大學示範校,已建成新能源與智能微電實驗室、激光先進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中心、生物醫學光學創新平台、未來通信網絡研究中心等實驗室,各類科研設備價值超過8000萬元。

學院積極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發展需求,與國内的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緊密的産學研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學院積極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發展需求,與國内的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緊密的産學研合作,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近五年(2019年-2023年)承擔或參與了國家等各級科研項目304項,科研經費總額67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12篇,其中SCI收錄261篇(一區66篇,二區96篇)、EI收錄114篇,授權發明專利138件,授權實用新型248件,獲11項科技獎項;在社會服務方面,學院承擔東莞市“機器換人”、工業互聯網、上雲上平台等項目的驗收認定工作共3246項,為東莞市倍增計劃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咨詢服務86項。

學院現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2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有“電子信息”工程碩士點,設通信工程、光電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領域,在讀研究生50人。

8. 黨建工作

學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院各項事業發展,先後獲批廣東省高校黨建“雙創”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國家級和省級“樣闆支部”各1個、省級“雙帶頭人”支部書記工作室1個。